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图片
-
暂无数据!
时间:2020-02-07 17:34:44 来源:人民日报网络版 作者: 点击数:9639
虎形山瑶族乡位于该县最北端的崇山峻岭之中,海拔1300余米,距县城105公里。全乡4659户1.72万人,其中瑶族1266户722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2%。该乡有着南方罕见的高原自然风光和粗犷喜庆的春节习俗。春节期间主要活动有婚娶、篝火村晚、庙会等传统集社活动。每逢婚娶,瑶族同胞从四面八方聚拢起来举办篝火村晚,摆上酒宴大碗喝酒、大声歌唱。今年新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祖国大江南北。“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该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协调瑶族风俗礼仪联谊会等各方力量和资源,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核心工作。各支部落实“四包一”,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乡党委成员联村,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组长包户,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横幅、标语、宣传车、公开信、微信、村村响、宣传栏、铜锣等载体齐上阵,丰富疫情防控宣传内容,创新移风易俗宣传手段。
守护千年瑶山 强“三力”做先锋
“要千方百计守护千年瑶山的平安。”虎形山瑶族乡党委政府把守护千年瑶山的平安作为初心使命。党委书记回荣隆率先垂范,大年二十九以来一直坚守瑶山阻击疫情,“一亮两保”当排头兵;联村的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成为各村战“疫”的主心骨。乡、村两级干部正月初一按下休假“暂停键”,全身心投入到战“疫”第一线。为了增强领导力、执行力和组织力,全乡共产党员自觉做移风易俗志愿者,敢于在战“疫”中唱“黑脸,取消婚娶、乔迁、祝寿、满月等喜宴71起。“奉主任虽然右手烫伤致残不久,但正月初一就住在我们村里。我们不图一时热闹守住村寨平安,才对得住他。”崇木凼村党员志愿者沈修平在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时对群众说。在湖南十大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的崇木凼村,乡政协工联委主任奉扣安从正月初一开始就率领全村村民阻击疫情。去年10月的一次严重烫伤,使他右手严重畸形。他常把右手插在口袋里,因为残手一旦暴露在高寒山区的寒风里就会刺骨的疼痛。综合执法大队的沈德健以不惜与连襟闹翻脸,成功劝阻奉锡教取消嫁女喜宴。“疫情过后,我让你穿上最好的蹦蹦迪(花瑶姑娘出嫁时最隆重的服装)”成为该乡37位新郎对新娘最温馨的承诺。
32小时办完一场白喜事:树典型带全局
“村看村、户看户、树典型、带全局”,乡、村干部、党员、“两代表一委员”全部签署承诺书,疫情防控期间带头不串门不摆宴、现身说法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正月初七,水栗凼村90岁高龄的唐显元寿终正寝。唐显元四世同堂,后嗣101人。因对易经、佛教等颇有研究,唐显元的“寄子女”遍布千年瑶山。他生前留下遗言,要求逝世后举行三旦四夕的道场,遍请乡邻,每餐预计50桌。丧事筹备会上,作为唐显元的长子唐达高说,“遵先祖遗风时将忠孝为庭训。神龛上写着呢,必须遵守遗言。”而唐显元的长孙,现任深圳某公司主管的唐世举却说,“教子孙正气常把耕读做家规。神龛上也写着呢。疫情期间丧事必须简办。”年轻一辈和年长一辈争执不下。得知情况的联村干部乡人大主席伍锡辉向该家族成员逐一宣传了疫情防控政策,利用家族中懂政策通事理的年轻人一对一做老一辈人的工作。最终,“婆婆嘴”伍锡辉让该家族形成了丧事从简的一致意见。丧事料理人员在自家食宿,帮忙期间全程戴好口罩。一日三餐,孝家采用分餐制分散安排。不做道场,不摆宴席,拒绝本村乡邻和本村以外的直系亲属前来吊唁。唐显元的第四子唐达胜在溆浦县落家,也只一人经疫情检测合格后回来追悼。村红白喜事理事会规定,起柩和落坑时各放一小挂鞭炮,其他场合禁放烟花鞭炮,全程禁放哀乐以免干扰疫情宣传的“村村响”。正月初九,唐显元的丧事圆满结束,总共耗时不足32个小时。“32小时办完爷爷的丧事,只花了8000余元,还是厚养薄葬好。”唐世举对乡亲们说。这是该乡疫情期间的第一起白喜事。乡党委政府以此为典型,尔后的4起白喜事一律从简,71起挂社(新春祭扫新墓)全部取消宴席。
55480斤猪肉分流处置:履承诺解忧愁
“您订购的猪肉,我们按时价处理到位,不要让您蒙受损失。”乡长要求各商店对146户拟办红白喜事户主预定的货物,能退的则按原价退货;对不能退货的猪肉等物品,倡导乡、村干部及其邻居以时价分摊购买,兑现劝阻时的承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崇木凼书记郑小红说,“按照瑶族风俗礼仪联谊会定下的规矩,事主预定的物品能退的都退了,不能退的,党员和干部分摊购买了,最大限度减少了事主损失。她透露,乡政府食堂和各村干部以时价采购了取消宴席事主预定的猪肉3639斤。“等妮段瘟疫挂呱后……夜嘎瞄烫枸瑶山最美笼景”。笔者离开瑶乡时,正值崇木凼铜锣宣传队以瑶语进行宣传。郑小红告诉笔者,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等到疫霾驱散,春暖花开,我们取下口罩,去见我们爱的人,去看瑶乡最美的景和最美的花。”(本报记者:陈锡华通讯员:肖鹤洲、曾文)
相关热词搜索: